茶具发展历史_中国茶具的演变

茶具发展历史_中国茶具的演变

作者:唐韵花茶网 / 发布时间:2025-06-22 01:45:32 / 阅读数量:0

明代是中国创新采茶的改革时代,开创了历代饮茶之风。

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朱元璋下令废群茶散,促进了散茶的发展。名茶辈出,饮茶由点茶变为泡茶。简化了泡茶过程,减少了饮茶工具的数量。

1.由繁到简,茶具减少。

唐朝的老茶饼要煮。到了宋代,龙珠鸡蛋糕已经很薄了,就弃之不用做菜,用点茶叶。

无论煮茶还是点茶,程序都很复杂,茶具也很多。

在明代,冲泡散茶是比较简单的。一撮茶放在杯子(壶)里,用开水冲一冲就可以喝了,所以宋代泡茶也叫撮茶法。

这时候你只需要一个烧水的水壶和一个泡茶的杯子(水壶)。

茶具发展历史_中国茶具的演变

因为是散茶,储茶器具更为重要,所以此时的饮茶器具主要有三种:水壶、茶杯(壶)、储茶壶。

2.锅的兴起

壶是由汤瓶演变而来的。壶,比碗、灯更容易保温留香,干净卫生,可以一个人喝,也可以几个人喝。

所以非常适合散茶冲泡。锅从大到小逐渐变小,《茶笺》。小壶最贵,每位客人一壶,就让它倒着喝好玩。

明代的茶壶主要是景德镇的白瓷壶,后来的青花瓷壶和宜兴的紫砂壶。

宜兴紫砂壶的发展,除了自身的特点外,还得益于明代散茶的出现和制茶方法的兴起。

3.茶碗从黑色变成白色

从明代开始,散茶多为绿茶,茶叶泡在有绿叶的碗(灯)里,在白底下更悦目。但是黑色没有这样的效果。

因此,随着点茶的消失,在宋代占主导地位的黑茶灯逐渐退出茶具市场,兔子的花丝灯成为历史文物。

由于制茶的需要,白瓷越来越精致,艺术价值越来越高,造型优美,用料考究,古称甜白。

景德镇的瓷窑成为全国白瓷中心,明代曾被命名为官窑。

景窑生产的白瓷茶具,有薄如纸、白如玉、明如镜的美誉,工艺精湛,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,把茶具推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。

到了明代,紫砂茶具除了由白弃黑,在宜兴也迅速崛起。

它使许多饮茶者爱上了紫砂壶,紫砂壶色泽古朴,色泽红润,造型精美。泡茶并没有带走它的茶香,也没有煮过的汤的味道。

4.茶壶地位的上升

因为明代是散茶,大部分是易腐绿茶。因此,茶叶的储存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为了满足这种需要,各窑都制作了造型各异的茶装罂粟花,典雅大方。如景德镇的青花瓷茶罂粟,宜兴的紫砂茶罂粟。

明代茶具主要是白瓷壶、茶壶、碗(杯)、壶。

相关阅读